工業廢水處理不僅關系到許多行業的發展,也牽動著一個地方的生態環境和人民的健康安全。在連海院有這樣一位年輕人,他從南京大學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一直從事工業廢水處理關鍵技術研究,致力于尋找工業廢水處理最佳技術方案,取得一系列發明專利成果,并將新技術應用于環保工程領域。
作為院里最年輕的技術團隊負責人之一,他帶領團隊以持之以恒的拼搏創新精神,在環保技術開發和環境檢測領域取得多項創新成果,“十二五”期間共承擔完成各級環保研發課題30余項。
他就是徐軍,連海院環保研究所副所長、“2015-2016年度中央企業青年文明號”團隊負責人。
“從事工業廢水處理,意味著要經常與各種刺鼻惡臭的工業污水打交道,沒有環保理想的人,很難從事這個工作。”身材清瘦、思維敏捷的徐軍談起技術,仿佛打開了話匣子。
利用微生物提升工業廢水處理效果,是徐軍和同事們的主要研究方向。此項研究要求極嚴謹精細。諸如難降解微生物的篩選選育、微生物降解有機物的代謝調控、微生物處理工業廢水的工藝參數優化,都需要研究人員持之以恒,反復試驗去尋找平衡點。一項研究成果的推廣使用,要從前期的微生物選育、實驗室小試試驗、工業廢水現場中試驗證到實際工程應用等多個環節,經反復試驗驗證才能應用于實際工業廢水處理項目,需要研究人員大量艱苦卓絕的付出和努力。
作為連海院高鹽廢水處理技術課題組組長,徐軍帶領研發團隊在耐鹽微生物菌劑、高鹽廢水生化處理工藝、高鹽難降解廢水處理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截至目前,團隊已申請高鹽廢水處理相關發明專利32項,其中授權專利9項。
從風華正茂的學子到研究所技術骨干,32歲的徐軍身上少了年輕人的浮躁,多了一份踏實沉穩,每一步都走得十分堅實。參加工作以來,他幾乎沒有任何節假日和休息日,所有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研發創新和技術推廣應用上,被同事們稱為“拼命三郎”。
“他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年輕人。”這是很多同事對徐軍工作態度的真實感受。平時,徐軍出差大多選擇晚上乘火車出發,省下白天的時間處理工作事務或在實驗室做研究查資料。有時為了得到一個實驗數據,他會在實驗室和現場間往返多次,采樣、觀測各項數據,雖然廢水試驗和現場環境條件差,但他始終堅守崗位,針對煤化工、石油化工、染料、醫藥等行業廢水微生物應用情況進行反復測定,掌握各種微生物菌劑的處理效果。
作為主要技術骨干人員,他成功參與創建“江蘇省環保微生物菌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環境保護高氨氮與高鹽廢水生化處理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高新技術開發區環境安全服務中心”、“連云港市水污染控制技術成果中試基地”等研發平臺,不斷夯實連海院環保創新事業的發展基礎。
今年4月底,從中央企業團工委傳來喜訊,連海院環保研究所團隊被授予“2015-2016年度中央企業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作為團隊負責人的徐軍沒有沉浸在這份榮譽里,而是繼續埋頭到連云港市徐圩新區石化產業基地工業廢水集中預處理方案設計、耕耘化工高鹽廢水處理方案設計和外省多個高鹽廢水處理工程項目。
“我的點滴進步都離不開團隊的幫助,這是一支充滿創新活力和勇于拼搏的團隊,也是一支干事創業的隊伍。”
連海院始終把凝聚和培養青年人才作為創新發展的源動力,激發一批優秀青年員工致力于環保創新技術研發與應用、環境檢測等服務,通過將新技術用于環保工程設計與建設,為企業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同時,團隊結合自身特點,從實際出發,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得了多項重要環保技術成果。
徐軍曾多次獲得連海院年度工作會分量最重的“創新獎”,鉆研技術創新的同時也大力推進環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他深度參與了徐圩新區污水處理與環保建設工作,負責申報的《連云港市水污染控制技術成果中試基地》成為連海院與江蘇方洋水務有限公司深化創新技術服務的水污染治理技術成果轉化平臺,成立第1年雙方便在徐圩新區污水處理聯動調試、徐圩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處理與提標改造、徐圩新區跨界污染監測與預警、徐圩新區環境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等多個項目中進行合作研究;他所負責的《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工業廢水集中預處理專題研究報告》通過專家評審,為徐圩新區探索工業園區廢水處理新模式、打造綠色先進環保化工園區奠定良好基礎。
“十二五”期間,徐軍和團隊共承擔完成國家、省、市和自主立項環保研發課題30余項,在高鹽廢水、高氨氮廢水、高濃度有機廢水等多領域取得成果,共申請專利66項,授權28項,多項成果及專利技術在工程中得到推廣應用。其中“一種適用于含氮化工廢水總氮的處理方法”專利獲第十六屆中國優秀專利獎和第九屆國際發明展覽會銀獎,并在焦化廢水處理工程中進行應用示范;“2-萘酚生產廢水綜合治理與資源化利用工藝”專利獲中國化工集團專利優秀獎,該專利技術在多個工程項目中得到應用;2項技術成功入選“全國石油化工行業環境保護與清潔生產重點支撐技術”。
“通過反復研究試驗,我們不斷攻克了高含鹽、高氨氮、高含酚等工業廢水處理中的新難題,還將致力于將這些新技術成果推廣到工程領域,為地方環保建設貢獻力量。”徐軍說,微生物技術治理工業廢水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對于他和同事們來說,從事環保研究的最大意義在于:通過不斷發掘環境微生物資源和研究環境微生物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應用方法,利用它們來“吃掉”工業廢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達到治理工業廢水污染、保護水環境的目的,為更多城市打造碧水藍天的生態環境提供先進的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