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國英,星火廠檢驗中心新20萬噸有機硅上游裝置分析技術負責人,2014年度企業優秀員工。
在18年時間里,從初出茅廬的徒工,到被聘為工程師,楊國英通過孜孜不倦地自學努力,取得了南昌大學化工工藝專業資格證書,也實現了自身的成功轉型,在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打造知識數字化質檢分析工作中不斷求索,大展巾幗英姿。
別看楊國英外表瘦弱嬌小,性格溫婉內斂,是典型的南方女子,可做起事來卻毫不含糊雷厲風行,在BSI分析方法驗證及改進工作上是個敢想敢干、難題不解不回家的“女漢子”。上游項目裝置共有172個分析方法建立及驗證,在無專業翻譯人員的情況下,她加班加點查找資料,獨立完成十余個分析方法的翻譯工作,并提前完成上游十幾種產品、幾十個檢驗項目的BSI方法轉換驗證工作。在BSI方法轉換驗證過程中,她不盲目相信國外技術,理性地帶著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判斷,去粕求精。如某產品含量測定中,分析方法檢測的譜圖出峰不明顯,峰形小且寬,楊國英對檢驗方法進行改進后,譜圖出峰清楚,峰形正常精準。在對某產品揮發份測定中,分析方法僅標明采用熱天平進行分析,卻未提供具體的分析條件。楊國英通過反復實驗、比對驗證,確定了該分析方法和條件。這樣的事例在楊國英的日常工作中不勝枚舉,她研究制定的分析改進方法不僅得到了分析副總工程師的肯定,還形成了企業標準,在實際檢驗工作中得以推廣運用。
走進上游中控室實驗室,窗明幾凈,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這是楊國英親手組建的實驗室。從基礎建設到分析儀器采購安裝,從無到有,從簡到精,點點滴滴都飽含楊國英的心血與汗水。為確保分析儀器的安全穩定運行,她編制了十余份分析儀器操作SOP,制定了分析設備的維護保養管理制度,分別建立分析設備的檔案和維修臺賬,大大提高了工作的規范化與制度化,為生產檢驗任務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為保證中控檢驗數據的檢驗準確性,楊國英還不定時抽取分餾、硅粉等產品,進行中控與QC實驗室實驗比對,對有差異的分析結果查找原因并處理解決,一直校準到兩份分析結果完全一致才放心。
作為上游檢驗技術負責人,楊國英積極組織上游公用工程、硅粉、合成等多個裝置操作人員進行分析檢驗和安全操作技能培訓,為裝置試車保駕護航。從2014年3月開始,新上游裝置進入全面試生產,各套裝置系統陸續投入試車。時間緊任務重,楊國英為此放棄了許多節假日和休息時間,有時甚至24小時堅守現場,吃住在崗位上。合成試車期間,她連續一周未離開崗位,與中控分析室操作人員一同倒班,跟蹤培訓單體樣品,處理解決各項疑難問題。分餾、水解、三單元等裝置試車時,她再次對相關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為各單元、裝置試車提供準確檢驗數據及正常開車打下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楊國英還發揮專業特長,積極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企業標準的制訂和修訂工作。幾年來,她參與了《室溫硫化甲基硅橡膠》國家產品標準起草工作,幫助完成《202高含氫硅油》、《聚二甲基硅氧烷》行業標準的驗證實驗,負責編寫了《濁度的測定》、《酸指數和堿指數的測定》、《游離氯含量的測定》等十余份企業產品標準和方法標準,提高了產品競爭力和企業知名度,掌握了行業發展的主動權,楊國英也因此成為分析技術人員中的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