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建芳,一個果敢率性的女強人,一個勤勞吃苦的帶頭人,一個好學勵志的創新者,一個扎根一線不畏艱難的好干部。她為成功建設我國第一套萬噸級聚苯醚生產裝置付出了不懈努力,對芮城新材料聚苯醚項目建設、持續改進和產品升級做出了積極貢獻。
芮城新材料聚苯醚項目是2003年從捷克引進填補國內空白的高新技術項目,由于項目技術一直被美國、日本的兩家化學公司壟斷,項目建設的技術人才問題一直難以解決,導致項目奠基后擱置長達兩年之久。直到2005年公司進入了藍星大家庭,才解決了技術人才的問題,項目得以順利建設。藍星公司從總部和系統其他企業調撥了項目急需的技術人才,芮城新材料則積極利用總部人才在建設期現場的經驗和指導,加大對企業自身人才的傳、幫、帶。2006年10月,聚苯醚項目成功竣工投產并一次性試車成功,實現了聚苯醚在中國的工業化生產,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一直壟斷國內聚苯醚市場的局面。這時,芮城新材料一批青年技術尖子也在項目中培養成長起來,劉建芳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劉建芳是從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她憑著自己認真、負責的干勁,多次被評為優秀員工,先后任班長、車間副主任、車間主任,直至生產技術部部長。她成長的過程,也是芮城新材料聚苯醚裝置持續改進捷報頻傳的過程。
聚苯醚項目是在捷克項目800噸中試的基礎上放大到10000噸的,加之人才稀缺的困擾,聚苯醚的生產可謂一波三折,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保證穩定的長周期生產。僅2009年就大大小小進行了19次改造,先是裝置本質安全問題,后是工藝配方和產品質量問題。當年,要問芮城新材料最苦最累的地方是哪里,大家都會一致認為是聚苯醚車間,平均隔幾天就要進行設備維修和改造。不但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而且問題經常出在深更半夜,需要維修人員從4公里以外的縣城趕來作業,作為車間技術骨干和主任的劉建芳必須和工人們一起加班加點,半夜出行。因為每次的問題都是新問題,劉建芳要求自己必須摸透車間的每一處,打通所有環節。每次她都把問題進行記錄、匯總和分析,尋找關聯的因素,并組織車間員工學習討論,避免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這也是她能很快掌握并駕馭裝置的過人之處。
隨著聚苯醚市場不斷開拓,客戶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個性化。為更多占領市場份額,拓展應用領域,原有單一的粘度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各種粘度的產品要求經常會接連出現在一個月的不同階段。這對于剛剛趨于穩定的裝置生產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因為每次轉換的過程常常會引起產品質量的系列波動,這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產品質量的不穩定,比如銅含量升高、粘度不穩定等等,造成物料成本的上升,甚至還會引起低聚物堵塞。如何既滿足質量要求又確保裝置穩定,這個問題很長一段時間使劉建芳焦頭爛額。在對裝置進行多次考量后,她決定分析幾年來的生產記錄,比對各種數據,從中尋找破解的方法。經過長時間的數據分析,她發現了影響生產質量波動的原因,大膽提出調整原料配方比。經過多次實驗,困擾生產的難題得到徹底解決,生產裝置運行趨于穩定。
劉建芳深深懂得成本對于市場競爭的重要性。在裝置穩定的前提下,必須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才能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就要求她和同事們不斷優化工藝,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裝置的負荷。2013年,為了響應集團和藍星公司提出的立足現有裝置脫瓶頸提產能的號召,劉建芳帶領技術人員及車間團隊深入裝置現場,一呆就是一整天,常常是身上沾滿了油污,臉上寫滿了疲倦。在她的努力下,聚苯醚胺系統、合成一催化劑高氨氮污水、合成二工況和反應提產等近10個技改項目先后進行了改造,為公司提產、節能作出了巨大貢獻。僅生產裝置DCS聚合程序優化在聚苯醚裝置的投入使用,就實現了裝置產能的巨大提升,使聚苯醚產量從28噸/天提高到了30噸/天,并連續穩定運行。聚苯醚產量也基本實現了裝置負荷的極限,達到了8700噸/月的歷史最高值。僅此一項就使得聚苯醚裝置的年產值增加近千萬元。
伴隨著一道道難關的攻克和一個個技術難題的破解,劉建芳在聚苯醚生產技術、管理技巧與業務能力上日趨成熟,成為芮城新材料聚苯醚生產管理和運行的“行家里手”。在2010年持續改進綠帶項目中,她負責的“PPE裝置產能提升項目”,使公司年收益提高68萬元,并被藍星公司評為優秀綠帶項目。
憑借自己愛拼不服輸的性格,憑借自己好學努力的精神,憑借自己認真負責的態度,劉建芳在每一項工作中都表現出色。她用言行帶動并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使團隊充滿活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劉建芳,始終立足崗位努力奉獻,于智慧與汗水中綻放巾幗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