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企業境外發行債券風險提示,稱5家企業發行外債未履行事前備案登記,要求其盡快補辦有關備案登記手續。
被點名的5家企業包括中國水務集團有限公司、華南城控股有限公司、明發集團(國際)有限公司、平安不動產有限公司、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
數據顯示,上述5家企業近期均在海外發行債券,融資總額分別為3億美元、3億美元、2.2億美元、15億港元、1.948億美元。5家企業發行主體均為海外注冊的SPV,注冊地包括開曼群島、百慕大、英屬維爾京群島和中國香港。
“這些企業都是在境外注冊的公司,發改委這次是強調但凡發債企業主體業務在境內,發外債就要去發改委備案。”業內人士這樣表示。
2015年9月1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推進企業發行外債備案登記制管理改革的通知》(發改外資[2015]2044號),對企業境外發行債券實施備案登記制。國家發改委自受理申請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在外債總規模限額內出具《企業發行外債備案登記證明》,發行人憑此證明辦理外債資金流出流入等有關手續。
但據多家券商人士透露,自今年二季度以來,國家發改委便暫停了外債發行備案工作。某相關人士認為,發改委近期暫停外債發行備案,主要為配合去杠桿的宏觀調控。
數據顯示,截至6月13日,今年以來中資企業外債發行總額為1488.57億美元,而去年全年外債發行總額不過1523.18億美元。行業上,銀行、房地產和金融服務行業為外債發行的前3大主體,發行額占全年發行總規模一半以上。
“目前大環境是金融去杠桿、房地產調控、規范地方政府舉債,金融機構、房企、城投公司融資都要受到限制。”上述外資人士說。
與近期國內債券市場因利率高企、大批公司債被取消發行不同,海外融資需求巨大。穆迪大中華區信用研究分析主管、副董事總經理鐘汶權表示,美聯儲加息步伐遲緩以及人民幣匯率較去年略有反彈,令海外融資在成本上有優勢。
對資金方而言,中資企業債券也備受青睞。鐘汶權認為,目前市場資金充裕,而新興市場中最好的仍是中國。發改委強調外債發行備案登記,是要在總量上掌握外債規模。
國家發改委在公告中提示,企業發行外債應遵循事前申請備案登記、事后及時報送發行信息的規定,并表示今后工作中,對發行外債不履行備案登記的相關企業,將考慮納入國家信用信息平臺不良信用記錄和聯合懲戒信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