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最近還有哪個行業能讓國家發展改革委如此揪心的話,煤炭無疑是其中之一。發改委在50天內5次召開涉及煤炭供需形勢的會議。和此前幾次有所不同,第5次會議被要求參會的對象是神華、中煤等22家全國大型煤炭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會議內容仍聚焦分析當前煤炭供需形勢,研究做好煤炭去產能、保供應、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有關工作。
在煤炭業內人士看來,雖然煤炭增產一級響應已于9月啟動,且先進產能釋放范圍不斷擴大,但效果卻尚未顯現。隨著冬季供暖供電保障需求日漸緊迫,各煤種價格卻依然漲勢連連,甚至在部分地區出現“煤荒”,對下游電力、鋼鐵、化工等行業均造成較大壓力。在此背景下,發改委不得不一再召煤企開會尋求方法破解“燃煤”之急。但此番逆向調控能否快速見效,還是取決于煤企的真實增產能力。
強力去產能下的行業逆襲
今年1月,環渤海動力煤指數跌至歷史低點371元/噸。那一刻,多數煤炭業內人士都不會想到短短幾個月后,行業竟能“否極泰來”。期現貨價格漲勢更猛,多地煉焦煤在一周內陸續調漲50-100元/噸。
一位深耕煤炭等現貨產業鏈25年的人士笑稱,在大量金融分析手段之外觀察煤炭供需關系,就是看賣煤的和買煤的“誰主動聯系對方,誰請誰吃飯,誰求誰”。事實上,從今年3、4月份開始,電廠人士組團請煤礦人士喝酒吃飯的情形已逐漸多起來。
也是從那時起,相關部門開始推行煤炭企業執行276個工作日減量生產制度,政策執行力度之強超出行業想象。山西、內蒙古的煤炭企業人士均表示,今年監管部門對違法違規、超能力生產的監察力度前所未有,所在的煤礦一周實際工作時間不超過4天。
起初,各煤種漲價還算溫和。但7、8月份開始,煤價突然大幅上漲。9月8日,發改委召開了“穩定煤炭供應、抑制煤價過快上漲預案啟動工作會議”。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作為授權代表和一些大型煤炭企業簽訂了自愿承擔穩定市場調節總量任務協議,標志著煤炭分級增產響應機制正式啟動,全國每日可增產30萬噸。
而此時,5500大卡港口下水煤市場價已超過500元/噸。兩周后,發改委再度宣布將啟動煤炭一級響應機制,即煤炭每日增產量上調至50萬噸,響應范圍擴大至全國74座先進產能礦井。僅一周不到,發改委又召開保障冬季煤炭穩定供應的會議,并發布通知提出四季度可在276至330個工作日之間釋放產能,對應的煤礦猛增至1503處。
逆向調控力推增產保供
然而,“十一”長假過后,市場仍未感受到煤炭供應有明顯增加。汾渭能源動力煤行業分析師透露,9月21日,貨車超載超限治理工作在全國范圍展開后,運輸煤炭的車輛大多改為了短途運輸,鐵路運輸需求隨之迅速增長。一邊是公路、鐵路運費上漲,另一邊是運力出現緊缺。近期,發運到北方港口的動力煤偏少,部分煤種還出現斷貨,這些都進一步推高了動力煤價。
10月中旬,內蒙古等地不少煤炭企業產量已達到全年上限,后續無增產空間。增產需要配備更多的人力和安全投入,一些企業已提前完成了經營目標,擔憂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增產的意愿并不強烈。中小煤炭企業受制于資金壓力,目前復產情況也一般。 “我們已適應了276個工作日制度,休息時間多了,煤價還上漲了,挺好的。”內蒙古某煤炭企業人士如是說。
正所謂甲之蜜糖,乙之毒藥。因煤價上漲過快,下游電力、鋼鐵企業紛紛向有關部門表達訴求,希望增加煤炭供應,穩定煤價。不少發電企業9月份已出現虧損。近日,更出現了鋼廠向上游企業發信請求緊急支援冶金煤的事件。
10月21日,發改委召開了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部際協調機制第十一次會議,繼續加碼逆向調節政策。
專家表示,目前煤炭供應緊張形勢還未緩解,抑制煤價過快上漲目的尚未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