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機器換人”,富士康機器人上崗……如今,用機器人替代生產線上從事簡單、重復、高強度勞動的工人正在成為現實,不過,專家認為大規模的替代短期不會發生。
“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總裁曲道奎在23日北京舉行的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說,“機器人將改變我們的制造模式”。
時下,這一改變正在發生。在人口紅利漸失,制造業成本飆升的壓力下,采用機器人降低成本已經成為不少企業的選擇。
富士康,著名的手機貼牌生產工作,吸引了大量年輕打工者從事組裝工作,數年前也因加班強度大引發的十余起跳樓事件而受到關注。
2011年,富士康啟動機器換人計劃,當年,機器人達到1萬臺。到目前,大約部署了5萬臺機器人。24小時不停工的機器人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最近有消息傳出,富士康將與谷歌攜手制造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的應用面呈擴大趨勢,已由汽車、電子兩大傳統領域,向橡膠塑料、軍工、航空制造、食品工業、醫藥設備、金屬制品等領域快速擴展。
國際機器人聯盟主席Arturo Baroncelli說,中國是應用機器人最高的國家,全球23萬個機器人中有56%在中國使用,其次是日本、美國、韓國。
今年3月,廣東發布工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被認為是全面推進“機器換人”戰略。東莞本月份發布機器人支持政策,連續三年財政每年投入2億元人民幣專項資金,企業最高可獲得120萬元人民幣的貼息額度。
“從目前來看,中國的‘機器換人’主要是市場驅動的”,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秘書長徐曉蘭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第一類使用機器人的企業主要是生產環境惡劣的企業,替代粉塵、有毒氣體、危險、狹小空間等崗位,這樣的企業很難招到員工;第二類是勞動強度高,精密度高,大批量生產,利潤率低的企業,如富士康這樣的企業。
徐曉蘭表示,由于機器人可以全天候生產,而且生產精度高,壞品率大幅降低,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適應了工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多家機器人廠商表示,售價為三十余萬元人民幣的機器人投入使用后,通常幾年的時間就可收回成本。
徐曉蘭說,從長期看,機器人的成本一定是低于人工,不過機器人現在替代的多是簡單、重復的勞動,對人的替代有限,目前階段并不能廣泛替代人工。在人機協同、智能控制等方面,機器人技術還沒有獲得突破,也制約了其應用范圍。
曲道奎也表示,機器人現在只能在結構工作環境下做程序化、規定性動作,真正需要靈巧性、或者在需要變通的環境,機器人無能為力。此外,從安全性考慮,機器人和人類現在不能協同工作,機器人工作必須在一個籠子里圍著,由于安全性限制又把很大一類工作排除在外。而造成這些無能為力的原因,主要是技術問題。
盡管技術尚有待突破,機器換人仍將對中國制造業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機械處處長王建宇說,機器換人會減少對簡單勞動的需求,但同時,機器人操作、維護、設計、生產等崗位則擴大了勞動力需求,整個勞動力正在發生結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