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氯化物的生產工藝主要有甲烷法、乙醛法和甲醇法。我國自巨化集團1990年代引入甲醇制甲烷氯化物以來,由于其氯利用率高且能夠循環使用,生產產品純度較高,逐步在全國推廣開來,并逐漸走向世界的最佳水平。
產能急速擴張 未來之路猶如蜀道之難
2007年之前,國內甲烷氯化物產能僅在56-98萬噸,供應稍顯不足;之后伴隨國內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行業高額利潤的刺激,新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快速涌現。2007-2008年我國甲烷氯化物行業迎來第一輪擴能潮,產能快速增長至130萬噸,比07年增長近74萬噸,漲幅在132.14%。2011年產能增速再次進入快車道,產能總量漲至170萬噸,漲幅在34.12%。之后產能增速逐漸放緩,至2014年我國二氯產能達到244萬噸。后續因2014年出貨順暢刺激,甲烷氯化物行業產能增加再次沖上云霄,整體產能預期增量在105萬噸附近。
供需失衡明顯 市場積弱難返
二氯甲烷的產能增速加快,但下游需求并未如約出現上漲。受行業產能過剩壓力,自2012年后,二氯甲烷所在裝置平均開工率逐步降至50%上下。閑置產能增加、價格下行、行業利潤萎縮成為本行業的主要特征。二氯甲烷產能增速明顯,但產量及表觀消費量的增速卻無明顯增加,二氯甲烷供應過剩的現狀較為突出。為順利出貨,廠家多數采取“以價換量”的操作模式,價格戰甚囂塵上——而不計價格的付出換來的是廠家利潤的嚴重壓縮。
盈利水平下降 廠家運行捉襟見肘
二氯甲烷裝置投產耗資不大,一套10萬噸的裝置耗資大致在1.8億元左右。但其所要求的配套設施,包括上下游液氯、制冷劑、氟聚合物的配套生產耗資卻較高,預計將達到近15億元。而就目前二氯甲烷的盈利狀況,在未來8-10年內企業回本根本不現實。面對激烈的價格戰爭,廠家之間的戰爭轉化成了經濟實力的競爭和配套設施的競爭,而廠家的生存環境變得尤為殘酷。就二氯甲烷廠家來講,似乎面臨新一輪的洗牌,裝置配套齊全的廠家將會擁有更強的生命力。
縱觀近年來市場變化及影響因素,二氯甲烷未來之路必須要走集約化,配套式的發展。因為產能過剩,下游新增有限,中低端市場飽和,終端氟精細行業訂單轉移難以及成本占比增加等因素沖擊市場。高端聚四氟乙烯及相關產業貨源匱乏導致進口貨源難以被完全代替,而出口受阻成為廠家一直面臨較大問題。因此,只有廠家調整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含量以及拓展產業鏈條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市場發展。而未來2-5年的時間,二氯甲烷散水成交價格將低位運行在2000-2500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