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化工市場一直處于低迷狀態,多種化工品產家更是有苦難言,特別是鈦白粉行業,業內人士多為抹淚狀。如今8月成為過去式,那么化工產業以后將何去何從?是喜是憂呢?從整體上說,專家看好化肥跟新材料。
化肥政策利好
化肥行業屬于2015年上半年我國外貿中難得的高增長行業,上半年共出口各類化肥1668萬噸,同比增長36.3%;出口金額50.28億美元,同比增長69%。化肥出口量的增長還得益于關稅政策調整。從2015年1月1日起,我國取消了化肥淡旺季執行不同出口關稅的制度,改為全年統一關稅,這樣使得旺季化肥出口也成為可能。近期,又受人民幣貶值的影響,化肥出口量又有所增加。
雖說化肥增值稅復征日期已到,可能對企業有所不利,但是對于大型企業來說影響并不大。復征增值稅后,一般納稅人原來計入成本的煤、電、硫黃、氨、磷礦石等原料購進時支付的增值稅額,可以從成本中剝離出來,用作進項稅抵扣。已經實施“營改增”的運輸費用、倉儲費用,動產設備購進價款中所含的進項稅,以及即將啟動的房地產“營改增”之后再建立的廠房,都可以進項抵扣。
需求量支撐
化肥在國際市場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化肥是為農業服務的,國際化肥年需求量在1.84億噸(折純)左右,年貿易量在0.5億噸(折純),貿易實物量則在1億噸以上,盡管國際化肥市場也是供大于求,但我國化肥生產技術成熟,部分品種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同時成本控制較好,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力,特別是周邊東南亞、南亞等市場,由于距離近,運費低,競爭優勢更為明顯。我國農業生產也有一定的需求量,短期化肥還是有著一定的需求量支撐,這是短期也變不了的。
另外,新材料在我國也是有很大需求量的。目前,我國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烴樹脂、石油基特種橡膠、電子化學品等產品缺口仍然較大,需要依賴進口,因此新材料的開發與研制有利于替代進口。另一方面,下游需求增速較高。中國制造業升級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汽車、高鐵、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用化學品,醫藥、生物、農業等生命科學用化學品,建筑節能、大氣治理、污水處理等節能環保用化學品,以及電子化學品、新能源用化學品等。
市場一方面大多受成本及需求量的影響,另一方面則也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其產品一旦有政策支持及需求量的支撐,那么其發展一般來說是不會壞,至少短期內將不會有大落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