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信息網:燒堿產量增速超出規劃目標11個百分點,聚氯乙烯(PVC)產量增速超出規劃目標5個百分點,474萬噸/年隔膜法燒堿產能僅淘汰了30萬噸/年這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國氯堿行業交出的答卷。
在開工率連年不高的背景下,氯堿行業演繹了“一邊擴能難遏制,一邊退出步履維艱”的一幕。中國氯堿工業協會理事長李軍在第13屆中國氯堿論壇上坦言:“氯堿行業"十二五"時期結構調整壓力越來越大。”
一邊擴能不止 一邊退出不力
我國《氯堿行業“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到“十二五”末,燒堿年產量控制在2800萬噸,年均增速7%;PVC年產量1500萬噸,年均增速8%。但數據顯示,1~9月,燒堿產量達到1861萬噸,預計全年產量可達到2480萬噸,同比增長近18%,超過規劃增長指標11個百分點;PVC產量達到954萬噸,預計全年PVC產量可達到1270萬噸,比2010年增長近13%,超過規劃目標5個百分點。
截至6月底,PVC總產能達到2161.5萬噸/年。PVC擴產大多基于中西部豐富的電石資源,乙烯法PVC產能相對穩定,新增產能在技術上并沒有很大提升。目前,中西部PVC產能為916萬噸/年,占全國總產能的42%,比去年上升了兩個百分點。燒堿方面,受上半年產品贏利能力不斷增加驅動,今年3月以來燒堿裝置投產進程明顯加快。截至10月底,我國新增燒堿產能350萬噸/年,總產能達到3370萬噸/年。
一邊是擴能不止,另一邊是落后產能退出步履維艱。《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中規定,2015年底要淘汰所有隔膜法燒堿生產裝置。然而2010年隔膜法燒堿產能474萬噸,今年上半年僅退出了30萬噸,占6%,還有444萬噸產能必須在2015年底前淘汰,可見后4年的壓力之大。
缺乏對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
歷史上形成的條塊分割、地區保護,使我國中小氯堿企業偏多。截至2010年底,我國在產燒堿生產企業176家,單個企業平均年產能僅17.6萬噸。為此,《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規定,要限制新建燒堿生產裝置、乙炔法聚氯乙烯生產裝置和起始規模小于30萬噸/年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生產裝置的建設。
李軍說:“可惜政策在執行中大打折扣,開工新建項目不斷,新增產能中還有10萬噸/年以下的小規模裝置,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他表示:“氯堿行業的發展不缺乏政策導向,缺的是政策執行中的監督。如果單個項目分析,似乎每個都很合理,但不能忽略的是,整個行業本身已經處于一種不理性狀態,當前貫徹執行政策的自覺性嚴重缺失。”
原本以氯定堿 現在以堿補氯
液氯和燒堿是聯產產品。今年以來,受下游需求穩定、局部地區限電、日本特大地震、出口量價齊升等因素影響,我國燒堿市場價格創新高。
與此同時,PVC下游需求并無亮點出現。而燒堿裝置的開工率隨燒堿價格上升而不斷提高,導致需求疲軟的液氯市場供應充裕,市場價格大幅下跌。
李軍說:“今年燒堿價格攀升至歷史高位,以堿補氯的贏利模式凸顯,氯堿行業傳統的氯堿平衡問題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氯堿行業面臨的結構調整任務更加嚴峻。”
據了解,氯與堿的平衡是氯堿工業發展的關鍵。20世紀80年代,我國以堿定氯,通常把氯氣當做生產燒堿的副產品。到了20世紀90年代,由于氯產品應用越來越廣泛,氯堿工業逐步發展為以氯定堿,燒堿逐漸被一些業內人士稱為副產品。